
網絡配圖
水汪汪的大眼睛,肉嘟嘟的小臉蛋,無論是牙牙學語,還是唱歌跳舞才藝展示,可愛的小朋友在互聯(lián)網上總能吸引關注的目光。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直播等互聯(lián)網形態(tài)的發(fā)展,不少兒童被成年人推到鏡頭前,小小年紀便成了網紅。他們有的在鏡頭前瘋狂飲食,長成了小胖墩;有的以大人的口吻說一些與年齡不相符的橋段;還有的甚至穿上了成人衣物……
這些“網紅萌娃”背后,存在著誘人的商業(yè)利益,侵害的是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日前,中央網信辦啟動專項行動,劍指直播、短視頻平臺,明確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出鏡直播,嚴肅查處炒作“網紅兒童”行為。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消費”兒童的違規(guī)行為正在從主流網絡平臺上消失,但仍有一些打擦邊球的現(xiàn)象存在。
秀娃短視頻流量輕松過百萬
提起網紅兒童,很多人都會想起一位長相酷似企業(yè)家馬云的兒童范小勤。2016年,他的照片被發(fā)在了互聯(lián)網上,迅速傳播,被大家稱為“小馬云”。之后范小勤完全走上了不同過往的生活:參加電視節(jié)目、時裝走秀……除了“小馬云”范小勤,還有一位吃播兒童佩琪也曾在網絡上紅極一時。當時年僅3歲的她體重達70斤,并引發(fā)了一系列健康問題。
記者近日登陸抖音、快手、花椒直播、斗魚等多個短視頻、直播APP軟件,發(fā)現(xiàn)直播平臺上以兒童為主角的節(jié)目已基本銷聲匿跡。但一些打擦邊球的行為依然存在,如一名直播者自稱是“創(chuàng)業(yè)媽媽”,利用直播平臺銷售嬰幼兒服飾,就曬出了一名嬰兒;還有一名直播者,在介紹自己的瑜伽技能,畫面里,不時會有一名女童“意外入鏡”,還會模仿她做一些瑜伽動作,在評論區(qū)就有網友指出,這名網絡主播在線下開設了瑜伽課程,還售賣瑜伽墊、瑜伽繩等裝備。
在短視頻平臺上,秀娃的節(jié)目更是明顯增多了。一些兒童被打扮成“潮童”“笑星”,以成人的口吻講網絡流行段子,調侃身邊人,打造“小大人”形象。如一個短視頻號,不斷發(fā)布一位父親與女兒的日常生活,尚在學齡前的女兒常以大人的口吻調侃自己的父親與母親。
記者注意到,這些秀娃短視頻的點擊量非常大,點贊、評論動輒數萬、數十萬,如“虎爸萌娃原創(chuàng)”已經有超過100萬粉絲,一條短視頻的點贊數甚至達到了213萬。
成人操縱“小網紅”吸金有術
在一些兒童短視頻平臺號的醒目處,都備注了一行“找我官方合作”。記者通過中間人,聯(lián)系上了一位主播。他自稱就是視頻中兒童的監(jiān)護人,只曬日常生活,并非平臺號運營公司。不過一談到具體的合作,他顯得非常專業(yè),介紹起了各種推廣方式。
他說,粉絲量、點贊量到“10萬+”以上的直播號、短視頻號,都可以談商業(yè)合作,主要包括帶貨、代言、隱形廣告植入等。這背后都會有具體的文案、拍攝策劃案支持,文案包括如何設計帶貨、代言的語言表達,“盡量會用孩子們的語言,結合其個性,避免突兀。”他說,也會有客戶指定孩子的特定表達方式,讓外向、活潑的孩子展示文靜的性格。確定文案后,就會設計拍攝方案,依照方案訓練小演員,包括站姿、行動、表情,“甚至那些我們以為是不經意間進入的畫面,都可以策劃。”他說。
當然,這些策劃的直播、帶貨肯定不是免費的。客戶需要交不菲的費用給運營團隊,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孩子的監(jiān)護人,具體金額根據“小網紅”的活躍量確定,百萬以上點擊量的大號,費用起碼萬元起步,甚至更高。
此外,還有不少直播平臺設置了打賞功能,一些“小網紅”憑借著出色的表現(xiàn),會吸引不少網友打賞。一位“小網紅”的監(jiān)護人林先生向記者透露,2019年前后最火爆的時候,他們光打賞一個月就能收益上萬元,“孩子本人對錢沒有概念,但作為家長,確實很難不動心。很多人就帶著孩子‘下水’做直播、拍短視頻了。”林先生說。
是營銷還是曬娃甄別有難度
采訪過程中,有短視頻業(yè)內人員告訴記者,他們2018年后就出臺了措施,不給18歲以下未成年人設置注冊通道,但是一些母嬰類、親子類視頻,依然無法杜絕“網紅萌娃”的出現(xiàn),因為它們大多數都以成人或者公司的名義注冊,通過呈現(xiàn)兒童主題內容來吸引流量,很難禁絕。
如果對短視頻、直播中的兒童畫面搞一刀切,又會誤傷到那些正常曬娃、分享生活的家長。事實上,不少家長已經出現(xiàn)了顧慮,擔心相關規(guī)定之下,一些互聯(lián)網平臺搞一刀切,封禁曬娃的賬號,“我們也有分享孩子生活亮點的需求,沒有任何功利的因素,畢竟現(xiàn)在朋友圈、自媒體賬號都非常發(fā)達,已經成為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途徑。”家長劉瑩對記者說。
劉瑩有一個自媒體賬號、一個微信號以孩子命名,平時只分享一些孩子的動態(tài),從孩子一出生到現(xiàn)在已經4歲,“一個月也就發(fā)七八條,并且從不發(fā)任何商業(yè)廣告色彩的內容。”
記者從快手、抖音等平臺了解到,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對未成年人內容的監(jiān)管已經在不斷加強。一位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已經使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不斷的機器學習,提升系統(tǒng)對營銷類賬號和普通網友賬號的甄別力度,一旦發(fā)現(xiàn)有未成年人違規(guī)內容的賬號,除了封禁外,還會采取截斷流量等措施,使其無法通過流量獲利。
專家:應嚴懲利用孩子牟利行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有關部門啟動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huán)境整治專項行動,充分考慮到了當前互聯(lián)網發(fā)展最新形態(tài)下對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保護,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針對一些家長提出“拍自家孩子短視頻上網”是否也會違規(guī)的疑問,儲朝暉認為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他說,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孩子們的世界同樣如此。如果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為、偶爾的表現(xiàn)非常可愛、精彩,家長拍攝上網和親朋好友們分享,這無可厚非。但事實上,有一些家長,正在試圖利用短視頻、直播等互聯(lián)網傳播方式謀取利益,比如為了讓孩子們更出名,參加一些機構、網絡渠道的評比,在升學、評獎中獲得好處;還有利用孩子們的短視頻、直播來獲得網民打賞,謀取經濟上的利益。
這種帶有功利性的行動,把孩子當成表演的工具,就是有問題的,要堅決制止。至于說用孩子的視頻來掙錢,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正常成長,傷害到孩子們正常的知識積累、品質的培養(yǎng),只為了家長獲利,更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有些行為甚至已經與我們國家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相違背,有關部門應該要依法懲處。”儲朝暉說。
相關新聞
整治七類網上危害未成年人突出問題
日前,中央網信辦發(fā)布消息,決定啟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huán)境整治”專項行動。中央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專項行動聚焦解決七類網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
一是直播、短視頻平臺涉未成年人問題。嚴禁16歲以下未成年人出鏡直播,嚴肅查處炒作“網紅兒童”行為,禁止誘導未成年人打賞行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樂、賣慘“審丑”等現(xiàn)象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導向。
二是未成年人在線教育平臺問題。全面清理在線課程中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及其他導向不良內容,嚴禁推送網絡游戲、低俗小說、娛樂直播等與學習無關的廣告信息。
三是兒童不良動漫動畫作品問題。堅決清理散布暴力血腥、暗黑恐怖、教唆犯罪等內容的“邪典”視頻。
四是論壇社區(qū)、群圈等環(huán)節(jié)危害未成年人問題。深入清理利用兒童形象制作的軟色情表情包,嚴查教唆誘導未成年人自殺約死、拍攝交易色情低俗視頻的群組賬號。
五是網絡“飯圈”亂象問題。持續(xù)推進“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深入整治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投票打榜、互撕謾罵、拉踩引戰(zhàn)、刷量控評等行為。
六是不良社交行為和不良文化問題。嚴防網上不良社交行為和不良文化現(xiàn)象形成不良導向、扭曲青少年價值觀,堅決查處人肉搜索、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
七是防沉迷系統(tǒng)和“青少年模式”效能發(fā)揮不足問題。重點排查解決網站平臺防沉迷系統(tǒng)問題漏洞,著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