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急救的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ICU醫護人員 受訪者供圖 41歲的產婦肖女士臨產時突發罕見的羊水栓塞。
醫療系統以內,區、市產急辦聯動協調,市衛計委婦幼處調集權威專家,數十醫護人員接力救助。
醫院之外,救護車來回奔波,藥物、血液送往手術地點,一條生命通道在早高峰時段迅速打通。
無常的事故,難免讓病人心焦心碎。然而,部門的快速聯動,醫護人員通力配合,讓我們感到力量和溫暖。
寶寶無恙,媽媽安全。與死亡殊死搏斗背后的群像,值得一一致敬。

武侯區三醫院婦產科主任張慧芳 張慧芳
武侯區三醫院婦產科主任
上樓搶救產婦,
鞋子跑脫一只,拎起就跑
“這是我從業35年以來見過的最典型、最兇險的一次羊水栓塞。”回憶起當天的事情,張慧芳感嘆道。 9月25日上午7時37分,她接到醫院助產士的來電,此時她距離醫院還有約3~4分鐘的路程,電話中助產士有些語無倫次。“我讓她慢慢說,不要慌。”獲知產婦的情況后,她很快到了醫院,下了車把鑰匙丟給工作人員。“我搶救病人!”說話的時候,她就沖了出去。
張慧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想到產婦的情況,她預感情況不妙,“跑上樓的時候,鞋子跑脫了一只,還是拎起跑的。”到了病房,她找了一雙拖鞋就急忙進去參與救治。 現場,產婦的血壓幾乎測不出來,休克血壓;胎兒胎心也從150多降到了60多,胎兒重度窒息。“應該盡快終止妊娠。”張慧芳和同事們現場為產婦進行剖宮產,“就1分鐘,我們就把胎兒取出來了。” 胎兒當時的情況還算良好,不過產婦的情況并不妙。其子宮不收縮,宮腔內有大量出血,出血量約2500ml,“要切除子宮。”
張慧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們同時也通知了醫院產科急救小組。之后,成都市建立的孕產婦急救機制迅速啟動。 直到中午12點過,張慧芳的同事進去將她換出來,“我喝了一口牛奶,又進去參與救治了。” 10月12日晚間,成都商報記者再度聯系上張慧芳時,她剛剛從一臺手術下來,談及當天的驚險搶救,她說:“醫生應該以救治病人為己任。”
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員
市產科急救辦公室
緊急調派人手,
整個救治網絡迅速行動
9月25日,成都市產科急救管理辦公室接到了求助電話。工作人員根據現場需求,緊急調派人手,整個危重孕產婦救治網絡迅速行動起來,網絡體系在每個區(市)縣均設立了產科急救管理辦公室。市級值班專家包含了婦產科、ICU、血液科等專業的專家。“產科急救時有發生,一年都會有3000多例。”成都市產科急救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每年出生的孩子有20萬左右,像這么嚴重的急救案例,一年只有幾十例。
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判斷,產急辦會安排相應專家應對急救案例。但是,產科出血依然是產科急救的主要原因,甚至占了產科急救的一半。這位工作人員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從“二孩”政策出來以后,很多醫療機構都面臨一場考驗,產科的服務工作量、復雜水平都極大增加,特別是很多高齡產婦,使得急救人數有所增加。不過,成都市的孕婦死亡率一直控制在一個很低的水平。

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業務院長林永紅 林永紅
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業務院長
正在吃面,
接電話后趕赴急救現場
9月25日12時許,接到市產急辦的電話時,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業務院長林永紅正在自家醫院門口吃面。聽完病情介紹,林永紅立即感受到產婦正在和死神賽跑。下午1時許,由林永紅領隊的婦科、產科、ICU等多學科市級急救專家組抵達急救現場。
“剛看到產婦時,她意識全無,周身紫紺,下肢僵硬,心率達到140-160次/分,子宮已切除,腹腔塞滿了紗布,但鮮血一直無法止住。”林永紅說,“羊水栓塞”出現后,該產婦面臨三道關卡,一是呼吸系統衰竭,二是大出血,三是重要臟器恢復。“第一道關卡已經被之前的醫生處理,我來到這里,解決的是第二道關卡,止血。”
林永紅和其他專家交流后,迅速找到了出血點的大概位置,他采用“關總閘”的方式,切斷向子宮供血的髂總動脈前干,在血流量減小的情況下,注入生理鹽水,很快出血點位置在生理鹽水中泛出了血液,出血點的準確位置被找到了!
“我們對出血點進行了逐一結扎和修補,大出血被止住了。”林永紅說,急救就像是打仗,先動用冷兵器,如果不行,再上熱兵器,我們就是后來的熱兵器。
曾洪偉
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
上班途中接到電話,
喊了一輛救護車就出發
快到醫院了,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的重癥醫學科主任曾洪偉接到了電話,是成都市產科急救管理辦公室打來的。把車停到醫院,他趕緊請醫院調派了一輛救護車,趕往武侯區第三人民醫院。“這個時候正是高峰期,只有救護車才能更快到達。”曾洪偉告訴成都商報記者,9月25日上午8點多接到電話,他就馬不停蹄往那邊跑,到達醫院后,病房里已經圍了三四十人。
他趕緊換上衣服,了解了病人大概情況后,指揮現場人員進行用藥,將產婦的血壓升起來。“大概十點左右,她的血壓才穩定下來。”曾洪偉讓現場醫生打開止血紗布,準備手術,但止血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手術不止血,輸血都沒用。”曾洪偉在中午12點左右,趕緊給市產急辦打了電話,呼叫林永紅醫生到現場增援。
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病人生命體征開始恢復正常,曾洪偉這才離開手術室,回到醫院。到了晚上,產婦轉移到了他所在的醫院,曾洪偉又守在病人所在科室,對她的心臟、肺部進行監測,到了當晚下半夜,血壓再次出現異常,產婦肚子里開始出血了。
在第二天,醫院醫生再次實施手術。“這次施救算是一場提前測試。”醫生透露,9月26日是成都市婦幼健康技能大賽的決賽階段,這場提升成都市婦幼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強化產兒科救治服務團隊協作的比賽,全市醫療機構派出了31支隊伍參加,“產科出血搶救”、“新生兒窒息復蘇急救”兩個項目,采取模擬真實場景實戰演練急救案例。
“9月25日的急救,和考試的內容差不多。”曾洪偉說,平時處理這類病人的情況也很多,成都市的幾十家醫院基本上都去過。當然,在這次大賽中,他的團隊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他也獲得了“成都市技術能手”稱號。
孫蓉
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ICU護士長
“那會兒哪個想著休息,
都是一心一意救病人”
9月25日晚上6點左右,產婦從武侯區三醫院緊急轉往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在這里,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多科室醫務人員已經等候多時。早在9月25日白天,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業務院長林永紅就已經前往武侯區三醫院施救。
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ICU護士長孫蓉至今還記得,當時產婦的情況非常危險,“病情很嚴重,羊水栓塞后容易發生凝血功能障礙,當時產婦的意識已經不清醒了。”用球囊呼吸器保證呼吸、持續給氧后,產科、婦科、ICU等多科室10多名醫務人員開始進入搶救狀態。整整一晚上,顧不上吃飯、睡覺甚至是上廁所,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大出血,成為10多名醫務人員的當務之急——補充血容,全力止血,盡力改善凝血功能,同時幾乎每隔一小時,就會對產婦抽血一次,檢測腹腔情況的B超也做了4~5次。
從業多年,孫蓉非常清楚羊水栓塞的危險性,可能伴隨腎臟、肝臟、心臟、肺等多器官衰竭,死亡率在80%以上。
9月26日白天,產科、婦科、麻醉科、ICU等多科室再次碰頭會診,確認在26日下午5點進行手術,“主要是通過手術勘察產婦內出血情況,在手術前夕產婦心率過快達到150,意識也比較淡薄。”這場危險救援,由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產科主任醫師羅丹和婦科副主任醫師林海操刀,“直到手術結束,病情才相對穩定。”隨后,產婦繼續在ICU接受治療,直到9月30日轉入普通病房。
“那會兒哪個想著休息,都曉得羊水栓塞的危險性,都是一心一意救病人,最后(急救)成功了,也確實很欣慰。”孫蓉事后透露。
趙江明、何云仲
武侯區三醫院救護車司機
一天之中來回3趟
跑了八九年也沒這么多
直到當天下午5點,趙江明的腳算是徹底從離合器上解放了。一天之中,他開著救護車往返人民南路與武侯區第三人民醫院,來回3趟,給手術室的產婦送去血液和血漿。今年49歲的他介紹,開了八九年的急救車,從來沒有在一天之中跑過這么多次。在市區里,從2.5環路切換到二環路,他一路拉著警報,最高時速達到90碼,這在上班早高峰,也算是開得心驚膽戰。
“衣服都打濕了,精神必須高度集中。”趙江明回憶說,在一些路口時,特別擔心會有車子沖出來,在一些擁堵的路段,還要擔心有司機突然“甩盤子”。中間有一次,剛到人民南路的成都市血液中心,趙江明又接到了醫院電話,“那邊一直在催出發沒得!”趙江明說,有時候剛開到一半,醫院又打來電話,喊繼續加血,這時候他不得不調轉車頭。
“咋個不一次說完呢?”趙江明表示,當時還是會抱怨,但是在醫院了解到病人情況后,他加快了油門,到醫院放下血液,還沒來得及喝一口水,又要加血了,一直到中午,都沒顧得上吃口飯。跑到第五趟時,血不用加了,醫院又緊急調派去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拿一些急救藥品,他只好再跑一趟,一天下來,手機上接了20多個電話,一個通話只有十幾秒。“都是催開快點的”。
“情況很緊急,我們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通過了一個個紅燈。”何云仲參加了這次急救,他至今記憶猶新。平時到成都市血液中心取血,一趟拉個三四百毫升就夠了,而這次何云仲一趟就拉了800ml紅細胞懸液和1000ml血漿。何云仲說:“一看到這次的運輸量,所有司機都知道一定是有危重病人,于是大家都繃緊了神經。”

丈夫給妻子看女兒的視頻 感謝你們——
“感謝救助我的醫生們,感謝那些為我提供幫助的市民!”
10月12日下午,產婦肖女士躺在病床上,她的精神已經好了不少。
肖女士告訴記者,她現在最大的心愿是:
盡快下床,看一看剛出生的女兒。
當丈夫將女兒的視頻拿給她看的時候,她的臉上全程掛著笑容。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王拓
原標題:全城大急救背后 接力群像